26
2014
-
08
天津滨海新区“硅谷梦”:产业链缺失
作者:
两年前,天津飞旋科技研发有限公司从初创地北京搬到了天津滨海新区,技术总监沙宏磊也“拖儿带女”地把家搬到了滨海。彼时公司的技术核心团队五六人,无一人流失都到了天津。
天津市滨海新区自2010年开始实施科技“小巨人成长计划”,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。
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刺激之下,天津滨海对于推进京津在高科技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更是跃跃欲试。
官宣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4年8月13日,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7623家,其中2014年新增2442家。
“目前来讲,在中国创新转移的过程当中,形成开发区、高新区等局面在一个阶段中具有一定必要性和必然性。但是下一阶段,要形成中国原始性创新可持续的能力,我认为政府要花大力气在创新制度和创新管理的改革上。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竹兰接受《*财经日报》采访时表示。
政府“角力”科技企业
为了吸引到更多的优质资源,天津各地纷纷推出“筑巢引凤”的政策和措施。
滨海新区被视为天津改革的“桥头堡”,处于滨海新区辖区范围内的滨海高新区,已经是天津市首先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区域。
8月6日,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、市长黄兴国率领天津党政代表团到北京考察,其中,双方签署共建的“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”备受关注,这一合作被解读为“中国硅谷”正式铺开的标志。
根据滨海新区的计划,到2015年,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20000家,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。
赛诺诊治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资本为3000万美元的诊治科技企业。三年时间里,赛诺诊治占领了国内相关行业6%的市场,行业排名已升至第四位。在公司常务副总裁李华看来,这既得益于企业在创新上的深耕,更得益于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。
“公司落户以来,天津市、滨海新区开发区给予了XPJ(中国)各方面的支持,累计支持资金就达3000多万元。”李华表示。
对于天津飞旋而言,在2012年从北京搬到天津则基于北京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先觉。
“这边产业配套更完善,滨海对于加工制造、装备制造产业的政策比北京更有优势一些,另外对XPJ(中国)这种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也比较大。”沙宏磊表示。
创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为转向
“对于原始性创新而言,较重要的是要形成创新型人力资本和资金、各种社会服务相组合的社会自治架构。”方竹兰认为。
"更大程度上是要完成*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、产业模式调整的要求,使得地方在较快的时间里呈现出创新的规模和状态。”方竹兰说。
在《*财经日报》记者对多家滨海科技企业的采访之中,突出的普遍问题就是人才短缺困境。
其次,产业环境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整合,同样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条件。
“对于科技型或是同类型的企业来说,产业环境、人才、资金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天津的电子信息生产企业非常多,量大,但整个产业环境、产业链条相对缺失。”一家通信公司的级别高战略合作主管告诉《*财经日报》记者。
北京大学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陈丽华教授认为,通过公共措施,可以在流通领域产生市场驱动的平台,从而以需要驱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整合,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。
地方政府已然意识到了这一变化。“更多要去建设一些公共的环境、公共的平台、公共的服务体系,而不直接去支持。但要更多地支持企业建立公共研发、公共技术、公共服务;让企业通过享受公共平台而支持企业发展。”滨海新区科委主任黄亚楼说。